新闻资讯  |  招贤纳士

化工管理


  • 首页
  • 杂志介绍
  • 征稿启事
  • 评述
  • 学堂
  • 观察
  • 焦点
  • 500强专题报道
  • 联系我们

观察

  • 观察

 

观察

  • 美国生命学院:中医复兴是世界医...
  • 工业和信息化部:做好中小企业发...
  • 专家说:“十四五”绿色高效增值...
  • 欧洲将建全球首套易回收COC标签...
  • 氢能:1.9万亿元投资在路上

企业平台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观察 >> 观察

第2份《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报告发布!“塑战塑决”成核心

本文出自《中国石油和化工产业观察》杂志

译者:庞晓华

本文摘译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网站



总部位于英国的慈善机构艾伦·麦克阿瑟基金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近日发布了第二份《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年度进展报告。该报告通过详实的数据公布了各国政府与企业推动实现塑料循环经济的进展情况。

《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由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主导,并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合作提出,目前得到了全球500多个组织机构的支持。全球承诺的核心是使塑料永远不会成为废弃物或污染的塑料循环经济愿景。签署方包括占全球塑料包装生产总量20%的企业以及政府、非政府组织、大学、行业协会、投资者和其它组织。

《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提出了三大具体目标:

● 消除问题包装或不必要塑料包装,从一次性包装模式向重复使用包装模式转变;

● 通过创新,确保100%的塑料包装在2025年之前可以被轻易地、安全地重复使用、回收或堆肥;

● 通过显著增加重复使用次数或回收的塑料量以及将回收来的旧材料制成新包装或产品,实现对已生产塑料的循环使用。

以上目标每18个月进行一次评估,以打造全球塑料包装新常态。



今年《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报告指出,签署方在两大关键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塑料包装中加入再生成分,逐步淘汰常见的问题材料及包装如聚苯乙烯和聚氯乙烯包装、一次性塑料袋和吸管。但是部分领域的进展仍不乐观,具体体现在提高塑料包装的可循环利用性以及减少对一次性包装的总需求成果一般、向可重复使用包装转型进展有限、减塑相关努力仍集中在有限的材料和形式上。

各签署方之间的进展速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尽管有些签署方取得重大进展,但还有部分签署方在实现量化目标方面几乎没有进展。具体而言,仅18个签署方已就减少包装中的原生塑料使用量或减少总体塑料包装制定了具体目标。各签署方同意减塑努力主要通过替换为其他塑料/纸张或轻量化(减小厚度)来实现,而非通过减少一次性包装的总体需求实现。各签署方均承诺在推动塑料循环经济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如今公开承诺的投资已超过100亿美元。


按照惯例,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署在《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中向全球发出破除塑料污染的呼吁。

其中,针对企业的呼吁:

● 一是对当今不可回收的包装类型采取大胆的行动——制定并执行可靠的路线图以推进回收工作或果断进行创新;

● 二是设定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认识到仅凭行业自愿行动是无法达到所需的变革规模的。

针对各国政府的呼吁:

● 一是建立政策和机制,为收集和分类提供专门和稳定的资金,确保公平的行业贡献,如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等;

● 二是在塑料循环经济愿景基础上,通过联合国环境大会确定全球方向并建立国际行动框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经济司司长利吉亚·诺罗尼亚表示:“数据显示,政府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淘汰常见的问题材料/包装方面,以及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方法的部署,如融入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财政激励措施和公共采购政策等方面。我们呼吁各国政府在打造塑料循环经济愿景的基础上,借助联合国环境大会这一平台在全球范围内制定统一的国际行动框架。”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负责人桑德•戴弗鲁特表示:“展望未来,我们亟需追溯源头,重新思考究竟该将什么样的包装投放市场。我们呼吁业界加大力度,迅速减少一次性包装的使用量,消除缺乏可靠途径、可能会对回收实践和推广产生阻碍作用的包装类型。我们知道,单凭行业的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变革的。我们呼吁决策者创造激励措施和国际框架,加速这一转变。




本文系石化产业观察官微订阅号独家发布

上一企业平台:疫情零星散发,今年春节这样过才安心

下一企业平台:噩耗传来,美国刚刚突然宣布!!!

更多>>

合作伙伴

  • 安徽中泵科技
  • 中国石油
  • 山东恒源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通和企业咨询有限公司
  • 迪斯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和氏璧化工有限公司
  •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
  • 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
  • 湖北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恩尼克思安全设备有限公司
  • 辽宁沈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
  • 博斯管理咨询公司
  • 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
  • 德州实华化工有限公司
  •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
  • 华东理工大学
  • 北京化工大学

Copyright@2010 www.chinacem.net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化工管理》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19号中国昊华大厦A座8层

电话:010-58650516/0585 传真:010-58650585 邮编:100101 邮箱:cem2005@163.com     京ICP备10219550号-1

北京网站建设